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问题。然而,作为与“三农”发展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服务“三农”上仍显薄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作为国家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体系,理应成为改革的重点。
□胥岢
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虽然不断加大力度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仍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覆盖面不广,二是农村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三是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小、活力不足。
中央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截至2012年末,全国还有近三分之一的省份存在乡镇金融机构或服务空白问题。许多农村金融网点目前还没有自助服务设备。在边远地区,金融服务仍然是一种稀缺品。
目前,农村资金较为缺乏,而且缺口较大,仅仅依靠农村内部来调剂资金肯定难以满足需求。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仅要实现农村资金的“体内循环”,还要实现从城市向农村“输血”。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反而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抽水机”。
市场的活力来自于竞争,农村金融服务要提高,就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目前,农村信用社依然是支农主力军,约占农村信贷供给的80%,具有相对垄断地位。虽然国家对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持积极态度,银监会也表示支持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银行金融机构。然而,当前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还停留在参与财务投资层面,在公司治理这个关键问题上没有突破,导致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面临着被农村经济和国家监管制度双重排异的局面,从而缺乏适应性。
农村金融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资本是逐利的,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同样以利润为导向。只有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的门槛后,设立金融网点才有利可图。由于农村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收入不高,往往难以达到这一门槛,便很难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农村资金需求虽然比较旺盛,但由于农民收入低,又缺乏相应的抵押物,难以满足商业银行日趋严格的信贷要求。同时,农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低收益的特点,使农村信贷服务成本高、经营风险大、盈利能力低。因此,利润最大化目标与服务区域有所矛盾时,商业银行便会因为注重持续发展能力而放弃农村市场。
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多年强调农村金融发展,彰显了农村金融的重要性,但也凸显了其推进之难。国家政策与显示情况仍有一定差距。具体到实践中,还是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也没有相应的引导机制,使得响应国家政策的结果往往意味着亏损。如果不能让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真正获利,那么政策推进的难度仍然不小,真心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主体将依旧缺乏。
投机盛行现象也对农村金融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房地产业火热,通货膨胀率高企,金融机构都热衷于赚“快钱”,资金不断空运转,信贷资金中真正投入实体经济的比例有所下降,投入到“三农”的比例没有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贷款利率趋高,而银行机构基于涉农贷款的高风险特征,在利率定价上相应提高,由此致使一些地区“三农”类贷款贵、贷款难的问题仍未改善。
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与展望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农村经济欠发达,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落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落后,便无法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逆市场行为。因此,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要求,显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解决这一难题,既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加大各种补贴力度,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降低涉农贷款风险,提高涉农贷款补贴,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参与到农村金融中来。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加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措施,都有助于化解涉农贷款的风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赋予农民承包地经营权、集体经济股份、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权等权利,可以解决涉农贷款时的第二还款来源问题,但这些权利的具体实现,还需要具体的工作机制设计。而工作机制设计必须建立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抵质押、担保权真正地进入农村金融系统。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鼓励农村金融创新。一是扩大服务范围。对于金融空白乡镇,可以采取流动服务车的方式,让营业网点流动起来,满足更多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提升服务手段。加强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电话支付终端的推广,提高服务的便捷性。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加快微贷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探索发展农业产业链融资,加强银保合作和抵押担保创新。
要引导金融机构从长远出发,认识到农村金融的发展潜力,提前占领市场。近些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收入的提高既降低了涉农贷款的风险,也优化了贷款需求的结构,有利于银行降低贷款成本。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预测,未来3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亿元。可见,未来农村金融市场这一块蛋糕将迅速做大,为此,金融机构应该更快一步占得先机。